close

推廣“社會美學”——對話上海視覺藝術設計展策展人

■本報記者 厲亦平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策展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許一兵及陳嶸表示,期待每一位前來觀展的閱讀者能夠和作品“對話”,感受視覺藝術設計的魅力,並從中解構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體驗。本期同時采訪瞭兩位策展人,伴隨他們的視角解讀,來進入引人入勝的視覺藝術現場吧。

Q1:作為策展人,通過展覽期望傳遞出怎樣的面貌和態度?對於專業人士及普通設計愛好者,有何分別的指點或提議。

許:正如我們提出的展覽主題“開放性的作品”,這是一個現代藝術的觀念,但是作為中國的設計太把設計做成“設計”瞭,它失去瞭作品性,失去瞭給閱讀者重新思考的可能性。我希望給普通觀眾傳遞的一種信息是,設計也是審美的一部分,它首先是愉悅你的;而對專業設計師,我們則希望提醒中國設計不要過於沉溺於追求高大的目標,前衛的技術,改變地球等等,其實可以從為社會美學的推廣做起。我很驚訝上海的觀眾可以為一場藝術展花200塊的門票,說明他們已經具有高審美需求瞭。

陳:我不覺得應該有設計愛好者的說法,設計和藝術不同,設計是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和商業問題的手法。設計師應該是有職業素養的專業人士。我們這次展覽是針對設計師和設計專業學生的。我個人期待學生能看到設計的實物。畢竟能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地域頂級設計師作品的機會非常有限。簡單說,你能通過近距離觀看設計作品去更好理解背後設計師的專註和素養。就像看梵高作品實物和印刷品的區別,實物的設計作品會讓人感動。

Q2:“全球視覺藝術設計25人展”當中的設計師是如何遴選出來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哪些作品讓你眼睛一亮?

許:首先他們都是代表各自城市的具有活力的設計師,其次他們的作品必須要有“開放性”;他們是否堅持自己的作品性思考,觀眾是否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設計目的之外的東西。比如說來自東京的古平正義先生,他成名很久,但是他對於設計一直有一種近乎苛刻的藝術追求,他不斷地挑戰海報設計上的工藝,甚至客戶都沒有要求他這麼做,他的海報上應用瞭所有你能想象的制作方法,你很難想象他為日本靜電除煙機一個郵局設計的遞送到普通傢庭的宣傳海報是經過非常復雜的鏤空雕刻制作而成的,當用戶拿到手裡打開時,他們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個DM(直郵)廣告。

另外一件作品則相反,完全脫離傳統的,手工的,工匠的設計——來自紐約和墨爾本的Tin Ed。他們這次參展的作品是一個無限生成的投影視頻作品,他們設定瞭單位形態,而其他的部分,構成、運動、組合都是由計算機完成的。他們說:不是我們設計瞭作品,是程序設計瞭作品。

陳:全球25人展,並不是全球最優秀25人展,我們隻能在能力范圍內邀請到優秀的設計師參展。還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因為時間、檔期等無法參加,非常遺憾。同時在有限的場地裡,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展現設計師的作品,以便讓大傢加深理解。所以人數受到瞭一些限制。所有參展設計師都各有專業傾向,表現手法各異,這正是我們希望能呈現給觀眾的效果,所有作品都希望能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Q3:“界面的延展——動態海報設計展”似乎跳脫出瞭平面的范疇,運用瞭數字媒介,請介紹一下當中的實驗性與奧妙。作品呈現瞭創作者不凡的實力,那麼您認為中國海報設計在國際舞臺上到達瞭怎樣的水準?如有差距或差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許:我一直認為中國設計師手裡的海報似乎是作品交流甚至是比賽交流的工具,並沒有達到它本應該有的“視覺傳達媒介”的地位。而手機和移動媒體的發達讓“豎屏”的觀感日常化,海報又有瞭新的可能性,當然它就會變得更數字媒體化,比如可交互,動態的。從展覽的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界面的遷移,中國設計師很早在這方面進行瞭實踐,甚至是有些優勢吧,移動媒體在中國的強盛,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在技術層面上中國設計師不輸於任何一個設計發達國傢。

陳:有不少中國設計師的的海報設計作品在國際大賽上獲獎。但說實話,海報在中國並沒有真正的生存土壤,社會發展的過程阻礙瞭紙質海報的完整發展,不過,跳躍式的社會進步,反倒給動態海報設計提供瞭新的土壤和發展機遇。

Q4:據說,創意大獎英國D AD(Design and Art Design)是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項之一。此次2017獲獎作品展,是否有中國設計師在其中施展拳腳?

許:有,這次選瞭上海的設計師熊超,他是一位廣告人,但是作品符號感特別強,沒有花架子且特別有趣,我們給他一個巨大的墻面展示作品。中國設計師的獲獎能力已經非常強瞭,我反倒想提醒設計師們,為瞭獲獎而獲獎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D AD也和我聊過他們不喜歡看到空洞的,高大全而沒有人情味的設計,更不喜歡為瞭拿獎的“飛機稿”,因為它會從根本上讓設計作品脫離生存的環境。

陳:國際知名大獎上,中國人已經多次斬獲殊榮,D AD都有過中國設計師做評委。不過,總體來說,中國的設計水平還處於“發展中國傢階段”。

Q5:此次特別展,為何會選擇致敬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勝井三雄先生。您認為日本的視覺平面設計有何獨特之處?

許:我們想把這個致敬環節一直持續下去,就像“終身成就獎”一樣,它可能不是一個獎杯,而是一種集體的凝視和回顧。進入這個展區,我們馬上能感受到勝井先生所營造的美學氣息,寧靜,光與人的和諧。選擇勝井先生作為第一位致敬環節的前輩,是因為他不但作品優秀,更因為他提攜和鼓勵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前我做過一個展,在慶祝宴上他得知我的孩子剛剛出生,他第一個站起來舉杯為我祝賀,他對設計和生活的熱愛,是我仿效的對象。

陳:勝井三雄先生是前任日本平面設計協會會長,曾任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10年,並建立瞭該專業的教育體系核心思想。今年85歲高齡的他,60年設計生涯可以說是見證瞭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全過程。勝井先生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就關註計算機與設計關聯性,並付諸實踐,他的關於光與色的系列海報作品是最好的詮釋。所以,當我們考慮向老一輩設計師致敬時,勝井三雄先生是首選人物。並且,因為他是我研究生導師,也為能成功邀請提供瞭可能。

日本的平面設計在早期吸收瞭德國等歐美現代設計精華的同時,不斷融入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瞭一種非常有趣的具有雙重性格的設計風格。日本的平面設計,仍舊是世界一流,亞洲最高水準。日本人特有的細膩、執著都對日本設計的風格形成起到瞭良好的推進作用。同時日本的全體國民審美及教育水平,以及政府、企業對於藝術與設計的支持也提供瞭更好的發揮土壤。

Q6:設計之於城市無處不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視覺藝術設計在這個時代下的新趨勢及新價值是什麼?

許:視覺藝術設計其實是一個混合概念,廣泛來說是通過視覺除油煙機感知到的藝術和設計,最早業內把它叫裝潢設計,隨後叫視覺傳達設計,現在我們把它定義成視覺藝術設計是在擴大它的外延,甚至說是想模糊設計和藝術的界限,這是我們認為的視覺設計的新的價值——“藝術化”。想想看未來人工智能來到設計行業,設計出“功能”這個東西是不是會變得很容易,而藝術依然是難以被機器理解的。

陳:設計融入瞭社會和生活的每個細節裡,同時當代藝術與設計的關系更為模糊,也相輔相成營業用抽油煙機。設計師的智慧在於發揮專業性,同時更多地跨入其他領域而獲得新方向的可能性。

Q7:伴隨人工智能的優化及蔓延,您認為平面交互設計在未來的前景是什麼?

許:我覺得平面設計應該警惕話語權的失去,因為我相信“語言交互”的時代是不可逆轉的,未來的交互入口可能不是界面或者搜索器,應該是音箱等代表收音設備的入口。平面設計的前景應該在更開放,更藝術化的地方,不能局限於“平面”。

Q8:多維度的“動態海報”會取代平面海報嗎?在國際視野下,您認為存在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嗎?

陳:取代應該是必然。在看動圖的時代,屏幕終究會淘汰紙張,猶如紙張淘汰竹簡、竹簡淘汰龜甲一般。在任何視角裡,藝術與設計當然存在界限,隻是這個界限因條件的不同,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模糊在形式感和思考性方面,清晰在功能性與服務性方面。

Q9:最後問一下許老師,您設計瞭這次展覽整體的視覺形象,並把它投放到亞洲最大的戶外大屏“外灘之窗”上,您的設計心得是什麼呢?

許:我做很多的設計實踐項目,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是最喜歡做的依然是展覽項目,因為我會有空間實現自己的想法。這次展覽的視覺設計實際上就是一組“簽名系統”。展覽的圖形部分來自於我比較常用的“生存設計”的方法,也是由軟件自動生成完成,它們是各種形狀變化的也是無限循環的。

所以它們的特性就是“多媒介”應用的,“外灘之窗”是外灘最重要的LED巨屏,他們也是我的客戶,榮幸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讓我玩瞭一把。我把圖形生成的數值修改瞭一下,出現瞭更適合它屏幕的形態。這組圖形表達的是符號化的上海城市形象,有上海城市的塗鴉印象、標語等。很高興觀眾蠻喜歡它,有業內朋友形容它很“妖”,也為我們的展覽創造瞭些話題。

[責任編輯:郝魁府]
8BF7E025AD0EA42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mv956d5p4 的頭像
    umv956d5p4

    備份檔案回不來

    umv956d5p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